国产精品久久道综合专区网站,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伊人网综合3,曰本Av大片免费在线

【人民長江報】綠岸好風景成就發展好前景
江蘇水利唱響新時代長江大保護之歌
2023年04月10日 閱讀37065次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四季初始,人間是春,長江江面上波光粼粼,飛鳥在岸邊的礁石上駐足,江里游弋的江豚不時躍出水面,露出迷人微笑,激起陣陣漣漪……

得益于長江大保護與長江保護法的施行,記者一行漫步在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揚子江公園”,見此生機勃勃的景象,宛如人在畫中游。

江蘇因江而興、因江而盛;長江大保護,江蘇重任在肩。近年來,江蘇立下愚公志,鎖定靶向點,力除岸線整治“沉疴”,狠抓落實長江堤防岸線防洪能力提升、生態岸線打造,高壓嚴打違法行為,共建有序長江岸線保護,讓水與綠、江與城、人與自然、過去與未來,在這里“琴瑟和鳴”,譜寫出一曲具有江蘇特色的新時代長江之歌。


1.jpg

圖|長江南通段



筑牢防線 治水保安瀾

千里運河,逶迤穿行。“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訪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美譽的千年古城——揚州。

揚州市區南面瀕臨長江,淮河入江水道在此穿城而過,是典型的“洪水走廊”。本地暴雨這一內憂和洪水外患制約了這座千年古城的經濟發展。如何才能不淹不澇,成為這座城市擺脫桎梏、走出發展之路的破題關鍵。

自1998年洪水后,揚州開展了長江堤防全面達標建設,但其中堤防土方填筑以地方政府自辦為主,工程標準不相統一,防洪安全隱患依舊存在。

瞄準病灶,精準發力!2017年,揚州全面啟動長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2019年,一期工程完工,加固堤防29千米,加固建筑物40座;同年12月二期工程開工。預計今年底,這一涉及沿江六個縣(市、區)、功能區,工程總投資53億元的揚州市長江防洪能力提升堤防加固工程將全面完工。

揚州市水利工程建設中心總工辦主任孫浩嵐表示,工程建成后,揚州堤防防洪標準將達到“百年一遇”。這意味著一道堅固的“防洪城墻”就此筑就。

“長江防洪能力提升堤防加固工程的實施是一項既利當前又惠及長遠的工作,它起到了‘外防’的關鍵作用。”揚州市水利局二級調研員李永芹指出,“瓜洲泵站的建成使用,標志著揚州主城區‘外防、內排’水安全大格局已經全面形成。”

泵立洲頭昭日月,固城惠民潤蒼生。今年初,瓜洲泵站獲得了我國建設工程質量的最高獎——魯班獎,這也是這一批次全國水利系統唯一獲獎項目。



2.jpg

圖|瓜洲泵站



2020年,長江遭遇全流域性大洪水,揚州城區遭遇連續強降雨。“當時出現了超歷史潮位的嚴峻汛情,城區洪澇已經失去了自排能力,瓜洲泵站開機運行49天,抽排澇水3.24億立方米,避免了32萬畝農田受災,212萬人口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了保障。”揚州市長江運河管理處副主任副主任嚴智猛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覺得歷歷在目。

通過全面梳理城區水系,突出外防、內排的關鍵節點工程,揚州暢通大動脈、提升主樞紐、改造積水點,使城市排澇逐步暢通,城市防洪實現交圈,筑牢起守護安瀾長江的安全屏障。

揚州跑出了防洪工程建設的加速度,掌握了“洪水能擋、澇水能排”的主動權。與此同時,江蘇各地的長江治理工程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南京全力推進長江干堤城市段和公共段防洪能力提升、長江重點岸段水下岸坡加固,推動骨干城市防洪排澇河道整治,系統開展城市內澇治理;南通堅持科技引領、數字賦能,全面建設智慧管控精準調度系統,建立防洪調度優先,生態調度常態化的調度運行機制……

長江大保護,江蘇速度與力度,前所未有。

清水綠岸 “短板”變“樣板”

長江入海口海門段,沿江生態景觀帶兩旁綠樹成蔭,微風輕拂江海浩蕩,水天一色魚鷗翔集……一幅優美的生態景觀畫卷在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長江邊徐徐展開。

“我從小就在青龍港這片長大,見證了老港口從上個世紀末車水馬龍的繁華,到港口荒廢后工業煙囪林里的蕭條冷清,再到如今煥然一新,生態環境前所未有的好。”家住廠南新村的周耀先生隔三差五就會邀約親友到廣場上小聚。

重化工圍江曾是長江岸線整治面臨的一項極為棘手的問題。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考察時指出,要下決心把長江沿岸有污染的企業都搬出去,企業搬遷要做到“人清、設備清、垃圾清、土地清”,徹底根除長江污染隱患。

還水于民,還綠于民。南通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整治長江岸線——2020年以來,南通海門取締“散亂污”企業18家,清退畜禽養殖場17家,拆除港口碼頭14個,清拆面積超7.8萬平方米,完成碼頭區生態修復約30萬平方米、生態護岸7公里,實現了青龍港岸線從“污染源”到“生態帶”的蛻變。

第一次來到修繕一新的青龍港的市民張莉莉一家,也被眼前宜人的江灘生態環境吸引。“開車路過,看到這么好的風景,值得為此停留。”

“建設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是推進長江大保護、打造美麗江蘇南通樣板的重要舉措。”南通市水利局副局長陳亞銘介紹,繼2022年后,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貫通建設再次入選民生實事項目。

如今,啟東圓陀角示范段、如皋龍游灣示范段、通州象嶼段江堤、海安新墾閘段海堤、如東縣洋西海堤等五彩繽紛的江堤海堤都已成為市民游客熱衷的“打卡地”。“經過2021、2022年兩年時間的建設,南通市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已建成285千米,今年還將新增貫通里程145千米,實現基本貫通。”南通市水利工程管理站副站長嚴冬妮說。

從環境“短板”到生態人文“樣板”,南通市青龍港生態人文的嬗變,也是江蘇推動長江大保護落地見效的一個生動縮影。

“以前是工業區,污染比較大,雖然離得近但從不到這邊來,也就幾年時間,翻天覆地的變化,江面清澈了,環境特別好,現在退休了經常帶孫子到江邊來散步。”家住南京市浦口區的楊宏夫婦對江北新區揚子江公園嘖嘖稱道。

多措并舉,成效顯著。南京港三公司等20座工業碼頭全線“清零”,數條入江支流河道成功整治,南京江北新區的濱江岸線從“生態傷疤”變為“黃金岸線”,南京江段水質提升至“二級”,江豚數量增至62頭,生態環境日益向好。

大江大河的生態治理關乎經濟社會發展,也承載著百姓生活更加美好的期待。浦口的橋林街道,有著長達18.9千米的長江岸線,占據浦口區長江岸線總長77%以上。原本“十里造船帶”,在經過一場聲勢浩大的江岸“保衛戰”后,變得綠意盎然。



3.jpg

圖|長江南京段綠色岸線



家住附近的聶女士見證了這里的“復綠”全過程。“以前這岸邊都是大大小小的船廠,烏煙瘴氣,現在煥然一新了。”“天氣好的時候就會帶著女兒出來放風箏,聽說這邊還能看見江豚。”剛搬來附近的武女士也表現出了對這片綠地的喜愛。

自2016年開始,橋林街道對全街范圍18.9千米長江岸線開展整治工作。“從沿江非法碼頭整治,到江豚保護區整治,再到長江岸線專項整治,歷時5年,橋林街道共完成整治項目47個。”南京市浦口區水務局俞芳琴說,“綠色生態長江岸線回歸了,群眾的幸福感也提升了。”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指南。

久久為功 依法護春江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這就是初春的三江營濕地公園——長江、夾江和太平江的交匯處,江面寬闊,水流湍急,濕潤的灘地上,灌木恣意生長,南來北往的飛鳥在林間棲息。



4.jpg

圖|揚州三江營整治岸段


這里不僅是淮河入江核心區,更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作為長江大保護特色示范段建設工程,揚州圍繞打造南水北調“清水源頭”,織密法網,切實守護著長江岸線的“安與綠”。

多年從事水政監察工作的李永芹依舊無法忘記從前長江打擊非法采砂的窘境。“揚州也曾經是非法采砂的重災區,不法人員通過各種手段來逃避執法打擊。長江揚州段采砂船只均為‘三無’船只,水利部門依據當時的法律法規查處缺少有效抓手,涉砂船舶治理缺少源頭監管,沿江船企非法改裝大型隱形采砂船問題曾一度嚴重。”

為徹底鏟除非法采砂的滋生土壤,斷掉不法者的“念頭”與“根脈”,守護“一江碧水”,揚州市探索創新治理模式,持續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兩法”銜接工作,建立起“千里眼”監測、大數據“跑腿”的長江河道非法采砂視頻監管系統;創造性提出“一月兩報”制度,建立常態化船企排查機制,確保對全市涉砂船舶違法行為實現監管全覆蓋、零容忍。

針對非法采砂多發生在交界水域和非法采砂船流竄作案的特點,南通先后與蘇州、泰州簽訂《交界水域水政執法巡查聯合聯動協議》,與上海建立定期聯合巡查機制,構建滬、蘇、通、泰“兩岸四地”聯勤聯動機制,開辟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新格局。

著力建章立制、共治有序長江。建立常態有效的治江機制是落實長江大保護的治本之策。多年來,江蘇全力推進機制創新,不斷強化制度保障,用法治力量守護一江春水——在全國第一批啟動長江經濟帶“三線一單”編制,全力破解“重化圍江”,完善長江岸線開發利用管理;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長江岸線保護利用水平 更好服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強化長江岸線資源的有效保護、科學利用和依法管控;出臺《江蘇省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監督管理實施辦法》,建立長江堤防岸線“周巡查、旬抽查、月通報”網格化管理機制,堅決遏制新增違法違規行為;在全國率先高標準構建起河長制體系,累計解決長江流域河湖突出問題3.8萬余個、建成幸福河湖252條;今年1月1日,《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也是繼長江保護法出臺后,全國第一部貫徹長江保護新理念的地方性法規。……

這些只是江蘇積極踐行長江大保護,依法治江的生動一筆。

今年3月,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開展長江干流岸線利用項目“回頭看”,對近年來江蘇省長江干流岸線管理保護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長江這條經濟、文化的玉帶在江蘇串珠成鏈。如今的長江岸線,“堤固、岸綠、景美”。且看江蘇執起“生態”之筆,勾勒綠色新畫卷,書寫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來源:人民長江報

記者 肖紫薇 周瑾 胡志剛

特約通訊員 樓鋒 鄒安琪


地 址:江蘇省揚州市物港路30號
電 話(TEL):0514-87365640 傳 真(FAX):0514-87342662 郵編:225000
江蘇省工程勘測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蘇ICP備11028070號-1
 蘇公網安備3210030201086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