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錫市新吳區六步港附近,張貼了一張新吳區歷年藍藻打撈量統計表:2021年12.3萬噸,2022年降至7.2萬噸,2023年這個數字是0。很難想象,2007年太湖發生水危機時,這里的藍藻臭味撲鼻,岸邊堆得厚厚一層。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在參加2023年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詢問了太湖水質,“沒有藍藻了吧?”,強調“在生態上一定要把握住”。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江蘇扛起上游擔當,太湖治理交出新成績單:湖心區水質首達Ⅲ類,指標達到2007年以來最好;藻情達到2007年以來最輕;流域重點斷面優Ⅲ比例達到2007年以來最高。
重塑“湖”與“人”的關系,江蘇持續破解淺水型湖泊治理這一世界級難題,在太湖流域五市全面開展控源截污、生態擴容、綠色轉型,推動生態、生活、生產、生意“四生合一”的系統重構,唱響新時代人水和諧共生的“太湖美”。
明珠煥彩
春日暖陽下,太湖貢湖沙渚飲用水源地風景壯麗,放眼望去,遠處碧波萬頃,水光接天;近處水草搖曳,魚翔淺底。時鐘撥回到2007年5月29日,同在此處,湖中“常客”藍藻突襲了無錫千家萬戶。歲月流轉,十余年后,這里的水質讓市民放心嗎?
湖水優劣,水廠先知。“近兩年,處理藻類的凈水劑使用量明顯減少,夏季也未啟動藍藻暴發應急預案,出廠水質明顯提升。”無錫市水務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為防止藍藻影響供水安全,水廠配置了應急處理工藝,但基本處于“備而不用”狀態。
長期監控太湖藍藻水華的科研人員亦有同感。去年,在太湖藍藻水華高發的盛夏時節,記者來到位于無錫太湖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太湖站,科研人員從湖中隨機取了一瓶水帶回實驗室,顯微鏡下,僅有一小塊藍藻,吃藻的浮游生物比藍藻還多。他回憶,自太湖有清晰衛星影像以來,2023年上半年是藍藻水華面積最小的時段。
被譽為“江南明珠”的太湖是長三角的“母親湖”。因湖而生,江浙滬每年超21億立方米優質自來水來自太湖;靠湖而興,太湖流域以0.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0%的經濟總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太湖的“前置庫”長蕩湖是圍網養殖發源地之一,湖中一度圍網密布,湖濱排污企業林立。住在附近的村民袁棟回憶,污染嚴重時,湖水發黑,味道刺鼻。近年來,政府整治力度加大,記者現場看到,湖中不見圍網、岸邊草木葳蕤,“生產湖”變成“生態湖”。
全長約57公里的太浦河既是太湖重要的泄洪通道,也是給上海、浙江等地供水的生態廊道。以前河道兩岸聚集了很多小散企業,經多年治理,昔日工業銹帶正變成百姓茶余飯后散步休閑的“生活秀帶”。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數據顯示:2023年,總磷、總氮濃度同比下降17.5%和9.9%;藍藻平均面積、最大面積、湖體藻密度同比分別減少45.7%、50.8%和30.3%;從流域水環境來看,流域206個重點斷面優Ⅲ比例為96.6%,是2007年以來最高。
水質好,萬物生。西山島是太湖中最大的島,徒步島上,常能看到成群鳥兒在空中盤旋。秋冬時節,樹葉落下,還能看到很多鳥巢匯聚而成的“巢流”。窺一隅可見全域,2023年,太湖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指數達到“優秀”等級,底棲動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多樣性等級均達到“良好”及以上水平,太湖“三白”之一的白魚以及重點保護物種中國淡水蟶在全湖主要湖區均有檢出。
明珠煥彩,人湖和美。環湖走訪,常能偶遇搭帳篷看夕陽的市民、游客和拍婚紗照的情侶,一張張笑臉令人印象深刻。“以前沿湖居民雖擁有太湖,卻因圍網、污染等看不見、看不清。如今,全湖恢復美麗容顏,大家更愿意親湖。”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秦亞東說。
淺湖深治
“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一曲《太湖美》令人心馳神往。然而,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太湖這顆“江南明珠”一度蒙塵,工業和生活排放對太湖污染很大,敲響了生態警鐘。
污染陣痛讓江蘇痛下治理決心,可治理并非易事。從外源污染看,流域人口密集、產業集中,面臨開發強度大、生態容量小、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現實。從自凈能力看,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中平均水深最淺的湖泊。稍有風浪,底泥就被攪動上來,氮、磷等營養物質也隨之擴散,有研究者無奈地稱其為“一盆泥湯水,一本糊涂賬”。
“太湖雖淺,治理卻要下足深功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一語道破太湖治理之難。
水滴石穿,功在不舍。面對這一世界級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堅持把太湖治理作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工程,點面結合、標本兼治、久久為功。
問題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控源截污需先行。秦伯強說,水體富營養化、發生藍藻水華,只是反映在水環境中的最終結果,其根本矛盾還是排污總量超過環境容量,必須首先減少入湖污染源。
2007年以來,江蘇鐵腕治污:太湖一級保護區建成無化區;建立完善“磷賬本”“磷清單”,持續壓降磷排放。位于宜興的靈谷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是江蘇最大氮肥企業,2019年以來,公司投資近2億元用于污水處理提標改造,總氮排放削減量超80%。同時,江蘇還全面推進污水收集處理,實現管網應接盡接、污水應收盡收。
三分治,七分養,生態擴容增韌性。常州、無錫等湖西片區是治理的重中之重,當地在整治污染之外,通過退田還湖、水生植物種植、水生動物投放,培育出數十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
堅持把生態修復擺到太湖治理突出位置,江蘇在太湖東部、北部湖區試種沉水植物約2900畝;在太湖西部恢復蘆葦面積約1000畝;在流域建設各類生態安全緩沖區18個、濕地保護小區191處,濕地總量下降趨勢得到根本扭轉。“沉水植被是大型淺水湖泊生態系統的調節器。要做大生態‘分母’,從根本上增加環境容量。”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蔣巍說。
從“二三一”到“三二一”,綠色轉型謀長遠。產業結構偏重偏化是太湖流域環境容量超載的重要原因。太湖治理的出路不光是技術性選擇,更是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質量的重塑。十余年來,江蘇鐵腕治理太湖非但沒有影響經濟發展,反而倒逼了傳統產業煥新,催生出新質生產力。
2014年起,蘇錫常地區產業比重總體實現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2023年,寧蘇錫常鎮五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7.1%、53%、51.8%、56%和54%。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流域經濟總量翻番、城鎮化率提高10%、人口增加380萬的情況下,太湖水質仍取得明顯改善。
重現太湖美,永遠在路上。2007年以來,江蘇動員了五個市、三十個縣區,組織住建、農業農村、發改、工信、自然資源等十多個部門,超萬人直接從事太湖治理工作。江蘇各級財政投入的專項資金及帶動的社會資金,已累計超過3000億元。在全面落實國家《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的基礎上,江蘇出臺《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省委常委會每季度調度進展,省政府每月召開現場推進會,更大力度、更加精準推動太湖水質持續改善、生態不斷向好。
江蘇省水利廳廳長、省河長辦主任高圣明說,站在新起點,江蘇將進一步優化河湖長制工作機制,強化入湖河流系統治理,不斷鞏固提升太湖綜合治理成效,推動太湖水質持續改善,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與水資源配置能力。
與湖共生
地處太湖上游,金壇柚山村西傍長蕩湖,村里的心形“峭壁懸宕”遺址公園在互聯網上動輒刷屏。令游客意想不到的是,這處網紅景觀的前身竟是被挖了數十年的采石宕口。2016年起,當地決心關停水泥廠,不斷做好生態文章,“傷山殘山”變成“金山銀山”。“近三年,村民人均收入每年遞增4000元。”柚山村黨委書記蔣燕峰說。
造景更育境,變生產性工程思維為生態性有機思維,“田野里的都市”和“都市里的田野”交相輝映,照映著太湖流域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之路。
藏身太湖下游,蘇州市吳中區186公里的“環太湖”一號公路上游人如織,色彩斑斕的植被在暖陽的映射下,宛如大自然無意中打翻了調色盤。這條獨具特色的太湖路,串起了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西山島、碧螺春茶山等文旅元素。
串珠成鏈,擴線成面。以文化為魂、以生態為墨、以創意為筆,隨著沿太湖世界級生態文化旅游區建設全面起勢,江蘇沿湖三市春節假日文旅市場“滾燙”:無錫黿頭渚等沿湖景區接待游客超370萬人次;常州45個鄉村旅游重點村實現營收同比增長123.92%;蘇州累計接待游客同比翻番,正全方位呈現“生態綠心”“文化核心”“經濟重心”的全域美境。
生態優勢就是發展勝勢。坐落在太湖西部生態屏障的宜興,古稱陽羨,因蘇東坡寫下“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聞名于世,今年1月又添一新例證,境內陽羨生態旅游度假區獲評“中國天然氧吧”。2022年,宜興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與當年GDP相當,是唯一GDP與GEP都位列全國前十的縣級市。“宜興市不斷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入選2022年度生態環境系統“十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不止是宜興。梳理江蘇近年發布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及環境治理改革創新典型案例不難發現,來自太湖流域的探索常居其半;流域五市已創建4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16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南京市高淳區、蘇州市吳中區等地為藍天碧水、公園綠地、河流湖庫等生態資源貼上“價值標簽”,沿湖GDP、GEP共榮共生的路子越走越寬……
作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場大規模試驗,太湖流域生態治理牽涉利益多、涉及方面廣、累積矛盾多,無先例可循。從開發強度看,其他國家大型湖泊周邊大多人煙稀少,而太湖周邊人口和企業密布。唯有改革方能破題、唯有創新方能探路,只有高效統籌“市場有效、政府有為、企業有利、百姓受益”,才能在別人未走的道路上收獲最美風景。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要深入開展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蔣巍表示,太湖以其寬闊的胸懷、豐沛的水源、豐饒的物產,哺育了江南人民,造就了繁華富庶之地,我們要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將環太湖地區逐步打造成為世界級生態湖區、創新湖區。
記者:劉亢 秦華江 陸華東 劉宇軒
來源:2024年3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第4版
(轉自:江蘇省水利廳)